巾幗是什么意思 (巾幗不讓須眉的巾幗是什么意思)
巾幗是什么意思?
巾幗,漢語詞匯,意思是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fā)飾,借指婦女。在古代,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發(fā)絲制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上面還點綴著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貴首飾。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杰為“巾幗英雄”。
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制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制作的叫“紺繒幗”。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三國時有著名的一出戲:諸葛亮出斜谷向司馬懿挑戰(zhàn),但后者避而不出,諸葛亮便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巾幗婦女之飾”,以示羞辱。巾幗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如今已是對婦女的一種尊稱。
巾幗不讓須眉的巾幗是什么意思?
古人稱男子為“須眉”,當(dāng)時男子以胡須眉毛稠秀為美,故以為男子的代稱。當(dāng)一個女子很有作為時,就稱為“巾幗不讓須眉”,意思是說女人不比男人差。我國著名的“巾幗英雄”有婦好、花木蘭、樊梨花、穆桂英等等。
巾幗英雄婦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jù)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zhàn)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shù)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后婦好。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fā)生戰(zhàn)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后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jié)果大勝。
此后,武丁讓她擔(dān)任統(tǒng)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是國家的主要祭司,經(jīng)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quán)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編輯:qysb005標(biāo)簽: 巾幗是什么意思 巾幗不讓須眉的巾幗是什么意思 巾幗不讓須眉 巾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