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助力文化遺產煥新彩——探元2022研討會圓滿結束
為探尋文化遺產數字活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進一步明確“探元計劃”2022的征集思路與篩選標準,由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指導,騰訊數字文化實驗室、騰訊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意產業(yè)技術研究院聯合發(fā)起,青騰作為特邀共創(chuàng)伙伴的探索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新紀元研討會于2022年7月9日在線上順利舉辦。與會專家圍繞“探元計劃”2022的項目征集方向進行深度解讀,共同探究文化遺產與前沿科技融合的成功經驗及發(fā)展趨勢。
探索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新紀元研討會參會嘉賓合影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杰進行領導致辭,對文化遺產數字化提出三點思考:一是生活化,利用數字技術讓文化遺產生活化,與人民生活聯系更緊密;二是產品化,文化遺產數字活化利用最終要體現在產品上,促進人民消費;三是國際化,數字無邊界,應借助數字化讓北京的文物故事走向世界。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杰進行領導致辭
騰訊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馮宏聲、騰訊數字文化實驗室負責人舒展、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意產業(y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騰訊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馮宏聲對文化遺產數字活化的發(fā)展提出三點希望:一是把握時代脈搏,深入研究見成果;二是加強合作多連接,搭建合作平臺,實現科技產業(yè)、文保機構、高校學者等不同主體間的深度合作;三是推動共創(chuàng)促轉化,加速研究成果的轉化與落地。
騰訊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馮宏聲代表主辦方致辭
騰訊數字文化實驗室負責人舒展系統(tǒng)闡述了騰訊可持續(xù)社會價值事業(yè)部在數字文化方向的發(fā)展進程、對可持續(xù)社會價值的思考,以及文化遺產活化的探索思路,指出文化遺產數字活化需要兩種理念,一是社會共創(chuàng)共建;二是社會共益,使整個社會能夠在文化遺產活化中體現自身價值,獲得相應成就與感受。
騰訊數字文化實驗室負責人舒展代表主辦方致辭
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意產業(y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從文化遺產邏輯出發(fā),指出文化遺產從“大家化”到“大眾化”需要借助真正意義上成熟的數字技術力量,需要產業(yè)的力量。應從第三方視角消除信息不對稱,通過對典型案例和共性經驗的梳理,為遺產端、市場端提供方向與信心,精準表達市場訴求,鼓勵社會與產業(yè)的積極參與。
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意產業(y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代表主辦方致辭
研討會當天共有九位專家圍繞前沿科技助力文化遺產活化創(chuàng)新發(fā)表主題演講。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在演講中展望文物數字活化的發(fā)展方向,并表示:文物是科技發(fā)展的見證,科技是文物保護利用的強大助力。文物數字活化已經越過跨界融合的初級階段,下一階段要立足于更深層次,滿足群眾需求,聯動各方共同助力中華文化全景呈現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發(fā)表主題演講
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都海江從故宮數字資源價值轉化出發(fā),探討新時代應該如何講好中華文化故事,并表示:講好新時代的中華文化故事是時代的命題,更是偉大的使命。要借助數字化技術大力推進文化遺產價值轉化建設,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深入挖掘故宮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為大眾創(chuàng)造性地持續(xù)提供線上線下數字文化傳播與展示服務。
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都海江發(fā)表主題演講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時偉從文物保護利用與修復的角度出發(fā),以各類文物保護科技典型成就為例,分析了我國文物保護修復技術、檢測分析技術與保護材料研究等具體內容,并提到:中國文物科技保護經歷了四十年的發(fā)展,已經從傳統(tǒng)修復的經驗保護,發(fā)展到了現代科技與傳統(tǒng)修復融合的定性與定量結合的過渡階段。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時偉發(fā)表主題演講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yè)管理學院賈旭東教授以“文化遺產的非現場旅游:獲客渠道與新業(yè)態(tài)”為題,提出了文化遺產非現場旅游的四個共同特征:一是旅游者不需要出行,不與文化遺產本體接觸;二是文化遺產非現場旅游行為要通過前沿科技和文化遺產在某種形式上的融合產生;三是文化遺產非現場旅游能夠增加旅游體驗的豐富性、互動性與超臨場感,能夠更好地展現文化遺產的魅力底蘊;四是能夠擴大文化遺產的旅游機會,豐富文化遺產旅游形式,成為可持續(xù)文化遺產旅游的新形勢。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yè)管理學院賈旭東教授發(fā)表主題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黃雋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為題,為文化遺產的數字活化提供了四條評價標準:一是人民性與普惠性,數字技術提高了文化遺產的公眾可及性,讓觀展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二是輕松性,文化遺產應以輕松的方式與人民生活關聯起來,避免被“束之高閣”;三是新穎性與現代表達,需要提升文化遺產體驗的創(chuàng)意、科技感與吸引力;四是原真性,要以文化遺產為中心,忠實原著與本真。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的副院長、教授黃雋發(fā)表主題演講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季鐵以“文化科技融合與數字文化創(chuàng)新”為題,指出前沿科技與文化遺產深度融合的核心痛點是數據關聯、創(chuàng)意轉化與交互體驗。在此基礎上剖析了數據關聯與平臺建設、數據再生與智能轉化,以及互動體驗與場景融合等三個方面的典型案例,并展望了數據智能驅動的線上線下文旅融合場景應用。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季鐵發(fā)表主題演講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費俊認為,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是通過文化與科技融合來創(chuàng)立受眾和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界面以及超級用戶體驗,提升文化遺產的公共可達性、活態(tài)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演繹”核心的方法論強調基于不同文化遺產的特定屬性以及其應用場景的特殊性來形成獨特且相關的演繹方式;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找到文化遺產轉譯的有效方式及應用場景,所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或產品才能產生廣泛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費俊發(fā)表主題演講
清華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以“營造數字文明:元宇宙與文化遺產的活化與再生”為題進行分享,他認為,元宇宙可以理解為一種新型的、面向人類未來的數字文明。文化遺產和元宇宙的結合,要超越文化思維,進入文明思維,用打造新文明的視野高度、平臺認識去做二者的結合,實現文化遺產代表的特定文明與新型數字文明的互嵌。在未來的技術與文化的交織互動中,元宇宙技術應該發(fā)揮更多的作用,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清華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發(fā)表主題演講
北京郵電大學交互技術與體驗系統(tǒng)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洪以元宇宙這一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新場景為切入點,闡述了數字技術如何為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提供空間,提出:文博文旅等實體場景是元宇宙最佳的天然入口,元宇宙為文化遺產的活化提供了一種充滿想象力的場景,它具有時空一致性、復原原生環(huán)境的能力;他認為,我們應在保留審慎與理性的同時,對元宇宙保持好奇并進行探索。
北京郵電大學交互技術與體驗系統(tǒng)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洪發(fā)表主題演講
據主辦方介紹,“探元計劃”2022項目征集將于2022年7月18日截止,期待更多優(yōu)質項目加入,共啟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新篇章。未來,“探元計劃”2022將聚焦“前沿科技+文化遺產”領域前瞻性研究,挖掘更多文化遺產數字活化的新技術、新場景、新模式,探尋文化遺產數字活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推動構建多元協作的保護傳承新格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編輯:qysb005標簽: